葡萄酒漫谈

葡萄酒漫谈

葡萄酒入门的书籍和文章很多,但往往忽略了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描述一瓶酒。刚刚开始喝葡萄酒的人,即使不被各种外文搞得头晕,也很难记住为什么Puligny-Montrachet是个村子的名字,而Chevalier Montrachet就是一片特级田的名字。对于此,只依靠记忆和经验。参加过WSET葡萄酒教育课程的人大概会知道,学习葡萄酒并不只是喝酒,需要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不比大学政治课少多少。
如果葡萄酒有身份证,那么最重要的大概有如下四个信息:产区、酿酒商、年份、特酿的名称或葡萄品种
最重要的是产区,这大概相当于一个人的籍贯。欧洲这些旧世界国家,往往有非常完备的原产地系统,从最大的国家,到地区,到村子,甚至是一片田的名字,都可能是葡萄酒的产地。通常来讲,同一个大区域内,一瓶葡萄酒所来自的产区越小,价格和品质可能会更高。产区标注Vosne Romanee村的酒,显然不会比村里的特级田Romanee Conti更贵。就好比狗肉镇老李家的羊肉泡馍,很可能比没有招牌的小店里的羊肉泡馍价格更贵,这也算是品牌效应吧。当然,不能排除一些少林寺扫地翁一样逆天的存在,无名胜有名。但有时候,扫地翁可能是收智商税的,需要大家仔细鉴别。目前最好的工具书,是Jancis Robinson和Hugh Johnson写的经久不衰的《世界葡萄酒地图》,已经出到第七版了。别被书的厚度吓倒了,说实话,这真的只能算是一本精简版的工具书。
酿酒商对于葡萄酒来说大概是父母。血统论着实可恶,但是在葡萄酒身上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某个角度讲,名庄往往资金雄厚,有着更好的设备和更好的技术,酿出来的酒好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你有没有因为名气而多花钱呢?肯定有。但是问题就在这里,100分和99分这1分的差距,你到底愿意支付多少钱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些名庄,已经不是在做酒,而是在做人。可能有一天,你真的会在酒里面喝出天地人,喝出哲学,喝出酿酒师想要传达的信息。到那个时候,记得举杯向酿酒师致敬。
年份很容易理解,跟人的出生年月差不多。葡萄酒是农产品,即使地区气候条件变化不大,但每年具体的降雨、光照等天气条件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年产出来的葡萄酒都会带有当年气候和天气的印记,这就是所谓的年份。同样酿酒商同一产区的酒,不同年份相差四五倍也是有可能的。值得注意的年份的概念对于葡萄酒这一类发酵酒,和对于干邑、威士忌等蒸馏酒,意义是不相同的。发酵酒的年份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酒的品质,重要的是某一年这个时间节点。而蒸馏酒通过蒸馏这一过程,弱化了具体某一年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年份给出的信息是到现在为止陈年的总长度。陈年的时间越长,往往香气更复杂,口感更醇和。
特酿的名称或葡萄品种,大概代表的是某个人是其父母排行第几的孩子。酿酒商往往会做多款酒,为了区分不同的酒的名字,有些酿酒师会取一个特酿“Cuvee”的名称,也有些酿酒师可能直接使用葡萄品种的名字。对于旧世界国家,葡萄品种往往不会被提及。因为严格(大概有些过于严格)的原产地制度,除了极个别的地区,产地的名称已经暗含能使用的葡萄品种。比如勃艮第夜丘的红葡萄酒,肯定用的是黑比诺(Pinot Noir)葡萄品种,而伯恩丘的白葡萄酒,肯定是用了霞多丽(Chardonnay)葡萄品种。

侍酒重要吗?
答案很简单,重要。要不然为什么会有侍酒师这个行当呢?
称职的侍酒师确实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点金术士,可以让一瓶内心封闭的葡萄酒在你面前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可惜中国葡萄酒行业还是处在发展阶段,我遇到宣称拉菲就是应该有一股酱油味,并盛情邀请各位嘉宾深吸一口气,铭记这味道的侍酒师。这样的侍酒师,真的应该拖出去枪毙一小时。假若给他一瓶拉菲,经他手大概会尝出“拉灰”的味道了。
喝酒的时候,侍酒师作为一名服务人员主要的技术工作就是调整葡萄酒的温度,开瓶,醒酒(如果需要的话),选择正确的酒杯。倒酒,醒酒这些桥段,有些人做得非常漂亮, 但更多的是在炫技,也并不会影响酒的品质。制作酒单、销售、库存管理这些事情,是侍酒师作为一名销售的职责,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葡萄酒的温度非常重要。一般来讲酒体越重,饮用的温度越高,反之亦然。网上有很多资料可供参考,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葡萄酒的适饮温度,是一个温度范围,而非一个绝对值。其中物理原理也很简单。从嗅觉来讲,所有的香气物质都是挥发性的,温度过高,挥发速度快,嗅觉器官比较难捕捉到香气分子;温度过低,挥发速度过慢,如同冰美人一样让人难以亲近。从味觉上来讲,温度也会影响人类对酸、甜等味觉和单宁收敛感的感知。
开瓶是个技术活。木塞让人又爱又恨,螺旋盖简单却缺乏仪式感。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已经进行了30多年,但不争的事实是目前精品酒市场依旧是木塞的天下。随着科技进步,木塞污染的概率已经小了很多,但风险还是有的。但因为木塞本身质量、保存条件过于干燥而造成木塞干缩或者开酒人本身技术不到家等等原因,开断塞子的事情时有发生。没有什么比干净利落的拔出木塞,听那 “啵”一下的响声更让人愉悦的了,这大概就是喜欢喝酒的人的“哈利路亚”。想要表演一手干脆利落的开瓶?没啥好办法,多练吧。
醒酒是个很玄的东西,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科学。陈年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酒瓶内的葡萄酒在这个过程里逐渐从还原态变成氧化态,呈香呈味物质之间也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醒酒的本质是使葡萄酒与氧气接触。根据葡萄酒的葡萄品种、产区、酿酒师和年份,醒酒的剧烈程度也不同,最微弱的是开瓶后就不再动的瓶醒,最剧烈的是进入醒酒器之后使劲儿晃动。很难回答对于某一款酒,正确的醒酒时间是多长,经验很重要。我向来很讨厌醒酒,我觉得对一瓶酒最大的尊重,就是从开场一直陪伴到谢幕。花苞上带着朝晖的露珠很美,听雨声的残荷也很美,人生不能将就,但也莫辜负。
选择正确的酒杯。不同品种的葡萄酒,呈香物质是不一样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酒杯形状,可以影响香气的呈现,从而影响饮者的感官感受。以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美乐(Merlot)葡萄为主的波尔多红酒,使用典型的郁金香杯;以黑比诺葡萄为主的勃艮第红酒,则往往使用大肚子的球形杯,以更好地汇聚黑比诺柔弱多变的香气;香槟从观赏的角度来讲,长笛杯最为合适,顶端的收口也从一定程度上防止香气的散逸。

喝葡萄酒需要这么讲究吗?
看心情。
葡萄酒价格数据库Wine-Searcher上收录了8,037,986款葡萄酒,而现实世界中葡萄酒中的种类远不止如此。喝遍天下美酒,是所有酒鬼的梦想。怎奈“吾生也有涯,而饮也无涯”,于是有人感叹“人生苦短,不喝烂酒”。但喝酒,尤其是在对的时候,跟对的人,喝对的酒,是一件极其痛快淋漓、恣意汪洋的事情。可有时再去追寻同一款酒带来的味道,往往让人怅然所失。大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也不能两次饮同一瓶酒。
从某个角度来讲,一瓶10万人民币的罗曼尼康帝葡萄酒和一瓶100块的新西兰黑比诺的营养功能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葡萄酒里面确实有白藜芦醇等很多功能性物质,但是真的要达到对健康有所助益的作用,可能需要先喝成肝硬化才能实现。适量饮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适量摄入酒精,促进了机体的新陈代谢,更重要的则是与喝酒这种生活方式相伴随的生活习惯。
通常情况下,开一瓶从超市买回来的100块的智利赤霞珠,醒酒器君可以洗洗睡了。但是要是我开心,为什么不能点上蜡烛,焚香沐浴更衣,用拉吉奥(Laguiole)酒刀开瓶,力多(Riedel)醒酒器醒酒,扎图(Zalto)酒杯小抿一口呢?拿一瓶拉菲跟兄弟们去街边摊吃烧烤,也不犯法吧?开心就好。
所以,看心情的另一种说法,叫做任性。喝酒就是要这么任性。